关灯
护眼
字体:

830章:万马齐喑(7000字大章,今日就这一更)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就是希腊了,他去参观了巴特农神庙,不是未来世界的那些残垣断壁哦,是完好的巴特农神庙,可惜,现在的巴特农神庙被改成了教堂,希腊现在已经信奉基督教了。

    在希腊,李浩还遇上了一位数学家,名字叫做阿玛提.速拉丁,速拉丁刚好从大唐回来不到一年,对大唐的科学非常感兴趣,得知李浩也懂数学,便带李浩去天文台,和李浩切磋了一下数学,和裴渺切磋天文学,李浩的数学知识让速拉丁拜服,裴渺的观星术也让速拉丁赞叹不已,连称大唐真是人杰地灵,李浩也难得地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,其实他就是大唐科学的发起者,速拉丁震惊了,有一种天天拜神终于见到真神的感觉。

    在欧洲的航程虽短,但大部分时间都耽搁在岸上了,所以从进入地中海开始,一直到苏伊士运河的西端,花费了他三个多月的时间。

    此刻苏伊士运河刚好完工浚流,从去年九月开始,一直到今年八月,历时十一个月,最高峰时期动用人员达四十五万之多,当真工程浩大!

    李浩的船直接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,和吴磊他们会合,看到李浩的船居然从西边归来,吴磊他们震惊了,然而当李浩把绘制好的海图给他们看时,所有人都释然了,原来这八个月里,李浩居然绕着如此庞大的一个大陆航行了一圈。也正是看到了非洲大陆的全貌,吴磊才得知李浩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真正用意,这一条运河竟然节省了近一年的航程,而一年的航程是意味着什么,一年的时间,在海上,将会遇上多少风浪,遇到多少海盗,一条苏伊士运河,对航海时代的影响,是巨大的。

    接下来,李浩要求在苏伊士运河的东端铸雕像,西端立碑,并为苏伊士运河取一条唐文的名字-李唐运河。

    在非洲和欧洲的土地上挖一条四百里长的运河,还用李唐为名字,这真的非常嚣张,但嚣张又怎么了,有本事自己挖去啊!

    李浩的指示下达后,立刻便有工匠出动,于苏伊士运河的东端建造巨大的雕像,因为赶时间,就不用石雕了,而是用钢筋混泥土直接立模,然后稍加打磨雕琢,在底座上刻字讲述李浩的丰功伟绩,一个月的时间,西段的碑和东端的雕像全部完成了。

    李浩的船队驶入运河,缓缓往西,李浩看向北岸的雕像,雕像做得很帅,刻得正是李浩,只见雕像李浩左手按腰,右手指向东方,意气风发。

    而此时此刻,在雕像四周,站满了人,密密麻麻的一群,在运河北岸延绵二十多里,黑压压的一片,仿若乌云,这群埃及人站在那里还不及石像的底座高,他们都参与了运河挖掘的工程,这一年的时间里,虽然辛苦,但却是他们这辈子吃得最饱的一年,有的时候他们真希望,这运河能挖一辈子,可是,他们知道不可能,现在唐人的船队走了,他们只能站在岸边目送唐人离开,为以后的生活担忧。

    李浩手扶船舷,看向北岸密密麻麻的埃及人,眉头紧锁,他虽然怜悯这群埃及人,但他不会帮他们了,他不是慈善家,你们国家衰败,是他们自己的责任,大唐的危机尚未解除,李浩哪有心思管其他国家的闲事,良久之后,李浩缓缓握拳,面色坚毅道:“文明古国,自古以来多灾多难,虽然民族兴衰是自然之理,但我要让大唐无限振兴,即便是再衰败,也不会沦落如此境地,这群埃及人,就是对我的一个提醒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,李浩的船队到达苏伊士运河的西端,准备入地中海,在北岸,有一个巨大的石碑,与其说是石碑,还不如说是石墩,长三丈,宽两丈,高一丈,上面刻着巨大的四个字-李唐运河!即便是距离两百米远,也能清晰地看到这四个大字,但下面的那些小字就看不清了。

    那些小字详细记述了这条运河的挖掘过程,发起者是谁,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,耗费了多少时间等等,这样浩大的一个工程,自然要记录下来,让后人知晓。

    进入地中海,李浩又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靠岸贸易并补给了一番了,耗费了两个月时间,然后经过直布罗陀海峡,进入大西洋,李浩知道,接下来将是远离陆地的漫长旅程了,因为他们接下来要去的,就是尚未被世人发现的美洲大陆。

    就在李浩的船队经过直布罗陀海峡,驶入大西洋的时候,长安城中,朝堂之上,出现了巨大的变动。

    首先,李治病倒了,每日卧床不起,一直处于昏迷状态,已经好几个月了,日常生理之事都需人料理,而从这一刻起,武媚娘便很少去看望李治了,因为他知道,李治基本就这样了,毕竟是她下的毒,虽然现在她已经停止对李治下毒,但此毒就连她都没解药,李治是绝对没有康复的可能了。

    武媚娘给李治下的是慢性毒,而且用量极小,每隔数日下毒一次,即便是太医院的院正,也无法诊治出来,从今年七月起,李治忽然晕倒,之后便变成了半死不活的模样,太医院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一国之君如此模样,而太子李显才两岁而已,刚断奶不久,还在咿呀学语,又不能处理朝政,朝中顿时乱了套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身为朝堂第一人物,长孙无忌自然要出头了,召集群臣,提议立太子李显为监国,而他长孙无忌为辅政大臣,辅佐太子,处理朝政。

    倘若当真如此,他自然就是大权在握了。但这一决定,引起了许多大臣的反对,反对的发起者,竟然是长孙无忌的曾经的党羽,许敬宗。

    许敬宗是武媚娘的人,经过这些年的摸打滚爬,加上武媚娘暗中使劲,终于入相,官至尚书右仆射,他表面是长孙无忌的党羽,其实阳奉阴违,反对长孙无忌也是情理中事,但其他众臣也响应许敬宗的呼声,一起反对长孙无忌掌权,这是为何呢?

    因为许敬宗说了一句话,他说长孙无忌欲效仿汉乱,外戚乱政。

    群臣不是傻子,纵观历史,特别是汉朝,外戚乱政之事难道还少吗,外戚乱政的标准套路就是先皇早夭,年幼太子继位,年幼的太子不懂政事,自然由太后协助理政,而太后是女人家,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,也不懂政事,太后便将政事交给自己的兄弟或父亲去打理,太后的兄弟或父亲,那就是外戚,如此一来,外戚掌权,就出现了外戚乱政的情况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的妹妹是长孙文德皇后,他是正宗的外戚,许敬宗抓住长孙无忌的这个身份,在朝堂之上煽风点火,指桑骂槐,借古讽今,群臣听得暗自心惊,自然反对长孙无忌掌握大权,朝堂之上闹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也是气得不行,他一直很信任许敬宗,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,许敬宗忽然倒戈,反打他一耙,让他的好事落空,他能不气吗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许敬宗忽然又提出,长孙无忌担任辅政大臣也不是不可以,必须让皇后武氏也参与理政,二人同时协助太子处理朝政,直至太子成年。

    许敬宗忽然的让步,倒是让长孙无忌一阵欢喜,但欢喜过后,他又发觉不对,他终于知道了,原来许敬宗不过是个马仔而已,真正的幕后主使,是武媚娘,这个女人也想掌权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这才意识道,原来这武媚娘野心不小,还想掌权,但他又不禁冷笑,一个女人家,掌权有何用,你还能翻天不成?

    许敬宗的口才当真了得,在群臣之间不断游说,讲述制衡之道,说白了,就是用武媚娘和长孙无忌相互制衡。

    群臣顿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他们对武媚娘印象不大好,现在野心勃勃的长孙无忌也得格外提防,生怕他掌握大权,就让他们二人相互制衡去吧。

    这一提议很快便在群臣之间通过了,于是乎,朝堂出现了新的格局,李治这个皇帝,整日躺在病床上处于半昏迷状态,太子李显还在学说话,朝堂之事,武媚娘和长孙无忌分庭抗礼。

    虽说是长孙无忌和武媚娘共同协助太子处理朝政,但总的有个尊卑,不用说,自然是武媚娘尊,长孙无忌卑,自古君臣有别,皇帝的老婆和孩子,就是皇家人,任何官员见到,都必须行礼,这就是君臣有别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提出的任何一条谏议,只要武媚娘不点头,就通不过,而且武媚娘掌权后,立刻操纵官员任免,在朝堂之上进行了一次大换血,他的侄子武承嗣居然做上了户部尚书,许敬宗做上了尚书左仆射,武三思做上了门下省侍中,除此之外,武媚娘和许敬宗这些年里暗中勾结的朝廷官员一律升官,担任重要职位。

    而长孙无忌却被夺去了一切职务,只参议政事,而他参议政事,武媚娘根本不搭理,这可把长孙无忌气坏了,即便是李世民和李治也不敢这样对他的。

    没错,武媚娘就是这样,他可不是李世民,也不是李治,因为她不是皇帝,也不想做明君,她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,你咬我呀!

    长孙无忌气急之下,开始笼络群臣,说武媚娘根本不懂政事,简直胡来,这样下去,大唐就乱了,一定要把她给拉下来……

    然而此时此刻,武媚娘的党羽已经占据了朝堂的四分之一,还有四分之一是李浩的人,剩下的就是长孙无忌的党羽和一些迂腐的文官,然而这些人早已不在重要职位上了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几次想要把武媚娘拉下马,甚至还去请了秦琼马周他们,然而秦琼马周他们早已收到了程咬金的指示,闭门谢客,甚至连上朝都不去,这段时间里,李浩的朋党们可以说是最安静的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忙活了一个多月,丝毫无果,还把自己给累病了,武媚娘这下当真是大权在握,加上她强硬手段,数月以来,严惩了十几个不服她的官员,朝堂之上,万马齐喑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躺在病床上,终于悲哀的发现,自己就是个傻逼,超级大傻逼,偷鸡不成蚀把米,为他人做了嫁衣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